10月10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工党支部与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国际电力公司党支部于集团总部联合举办“党建领航筑根基,外语联通促共赢”主题党日活动。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余静、副院长冯为兰,国际电力公司党支部书记张耀武(董事、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副总经理李晋,以及双方党员代表出席活动。活动由企业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韩超主持。
思政引领与组织筑基:把稳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
思想建设层面,三位教师代表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精神的实践内涵。英语专业教工党支部书记张晓明通过国际项目实践和“红·语”宣讲团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科研院长助理丁肇芬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融入课程教学;MTI中心主任余樟亚创新双导师制,打造导学思政育人模式。
组织建设层面,企业方通过陈列馆和宣传片展示,生动呈现了将党的建设深度融入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成果。实地走访和影像资料共同表明,海外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始终遵循业务开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覆盖到哪里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参观过程中展现的海外项目党建案例,彰显了企业党组织通过加强一线组织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把舵定向的引领作用。
育人协同与模式创新:畅通人才培养的“供需端”
在“供给侧”一端,三位教师代表分别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输送角度,分享了各自的创新实践。张晓明以《能源电力工程管理翻译》课程为例,展示了如何将真实国际项目(如摩洛哥光伏项目)引入课堂;丁肇芬则聚焦《电力科技英语》等课程教改,强调应开设具备电力特色的实用型课程;余樟亚从翻译专业学位建设角度,阐述了如何实现高层次翻译人才供给与能源电力国际化需求的精准对接。
来自企业的组织人事处副处长黄婷则代表“需求端”发声。她从“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两个维度,清晰阐述了企业对于复合型国际电力人才的画像与引育理念,强调了兼具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市场导向。
平台淬炼与实战赋能:搭建知行合一的“高架桥”
外国语学院派往该企业的两位学生汇报暑期实习情况。潘月蕙同学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非洲事业部实习期间,参与摩洛哥光伏等多个境外项目,运用多语能力完成技术文档翻译与现场协调,有效提升项目信息的准确传递与本地化对接效率。王昊阳同学在能源电力国际传播实践中,参与术语库建设与外宣材料编译,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实现高效多语协同,助力企业国际化传播。
企业导师指出,具备系统翻译能力、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素养的实习生能快速融入国际项目节奏,并建议高校增加项目制、周期化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畅过渡。
共建共赢与成果辐射:绘就未来发展的“同心圆”
共建签约仪式上,张晓明和李晋签署共建协议,双方将围绕党建与群建协同、能源电力国际项目语言服务、学生实习与就业指导、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合作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共建,推动资源共享与人才共育。
张耀武对双方深化合作提出三点主张:一是强化政治引领,以党建凝聚合力,把稳合作之舵;二是深化人才共育,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校企供需精准对接;三是推动资源共享,打造创新共同体,确保合作成果切实服务于能源电力事业发展。
余静认为,此次党建联建是一次“高校智库”与“行业先锋”的紧密对接。她从学院、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展望了合作前景:学院层面将强化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通;教师层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生层面为其搭建更优质的实践平台。她期待校企双向赋能合作发展,共同服务好国家战略和能源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党建联建活动以“党建领航”凝聚共识,以“外语联通”激发动能,为校企双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国语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