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十足,火花四溅!
小学生从百年电厂一路玩到大学校园
杨浦人大代表牵头
探索电力的奇妙世界!
这场亲子科普体验活动超“来电”
“小灯泡亮了!风车也转起来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吴义弘和上海电力大学的志愿者哥哥杨王淏很快“来电”了。两人携手做了结合化学电池和简单电路的实验,利用盐水、镁片和碳片组成原电池发电,驱动小型风车转动,点亮灯泡。
在家门口的大学“放电”是怎样的体验?
这群小学生亲身体验后说……
3月26日,一场“电力的奥秘”亲子家庭科普体验活动在上海电力大学开展。与上海电力大学同属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平凉路第三小学和上师大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的15位小学生代表携手家长、老师第一次走进电力大学的校园探秘。
这个实验是什么科学原理?哥哥在上海电力大学学习什么呢?……更多“小问号”在吴义弘脑海里冒泡,更深入的探讨也随即展开。“哥哥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特别厉害!”在杨王淏的引导下,吴义弘还发现小风车单独运作时,要比与小灯泡串联在一起时转得更快,“原来电流被分走了!”
在做有趣的实验之前,同学们还走进曾经的“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在史料陈列室,大家徜徉在一件件带着斑驳痕迹的展品前,了解到杨树浦发电厂从英、美经营,从日军占领到新中国收归国有,其间历尽沧桑,同时也为我国电力发展奠定了基石。
第二站就是上海电力大学杨浦校区,在伫立于学校广场的风电、光伏设备前,大家了解新能源发电的原理、特点和优势。随后,学校电气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哥哥姐姐带来了一场电力知识微讲座,并通过妙趣横生的科普实验和有奖竞答,从电力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入手,让同学们在父母的引导和志愿者的示范下,进一步拓展激发对科学的兴趣,拓宽观察思考的视野。
专家、教授变身“实验观察员”
鼓励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科学
“和哥哥姐姐、爸爸妈妈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还掌握了很多电力知识!”四年级的双胞胎姐妹俩陈泠伊、陈泠竹不仅做了发电实验,还收获了手摇发电机和纸电路玩具,爱不释手。“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原来在离家和学校不远的地方,就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娃一边‘放电’,一边学习,特别有收获。希望这样的课外教育资源更多地向我们开放。” 她们的爸爸妈妈全程陪伴参与活动,很有感触。
陪伴这群小学娃的不仅有电力大学的师生,还有杨浦区人大代表、家庭教育指导专家等。本次活动由定海路街道人大工委牵头主办,联动上海电力大学杨浦校区、杨树浦发电厂两个人大代表联系点的资源,并组织区人大代表“家校社协同育人”专业小组成员和驻点的人大代表与亲子家庭进行互动交流。
杨浦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沈丽瑾老师受邀对本次活动中亲子家庭参与的效果进行了点评,她建议家长朋友在家为孩子创设固定的实验场所,鼓励孩子动手动脑,提高实践能力,奠定科学基础:“培养科学素养,能够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如何大手拉小手,提升青少年的科创兴趣,我们也一直在做探索。”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华刚也一直在关注同学们的实验进展,“能源情怀赋能,推进思政建设。我们也希望通过资源分享和家校社共育,助力青少年成长。”
人大代表化身“科学导师”
社区共建育人实践基地
“郑校长,为什么要把我们带到上海电力大学来呢?”四年级的李舒窈向学校校长,同时也是杨浦区人大代表、“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郑小燕工作室”负责人郑小燕抛出了同学们关心的问题。
“上海电力大学历史悠久,它发展的过程中为我们国家的电力事业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孩子们走进身边的大学,通过与大学生哥哥姐姐互动,动手做有趣的电力小实验,能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电力发展的整个历程,为做未来的建设者打好基础。”郑小燕表示,本次活动是她所领衔的区人大代表专业小组本年度开展的首场履职活动,今年以“青少年科学教育”为切入点,继续深化校家社联动,加强校内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的协同互补,助力青少年科学思维和创新探究能力的提升。
来自上海电力大学的杨浦区人大代表翁培奋介绍说,“雲鄉阁”是以该校教授、民俗学家、红学家邓云乡先生名字命名的多功能文化空间,开放三年多来已成为学生爱去、老师愿进的校园好地方,去年还嵌入了人大代表联系点。在服务青少年科创方面,上电已有2个科创类创新实验室成功入选上海市级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其中电气工程学院牵头的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实验室组建了科普服务队,曾多次深入中小学及社区,开展“电娃”小课堂,以“青言青语”传播安全用电、科学节约用电常识,去年电气工程学院还与定海路街道在杨树浦驿站电厂站设立了社区共建实践育人基地,让科普服务更好地“走出去”,今天则是把服务对象“请进来”的一次有益探索,也为今后工作拓展了思路。
“本次活动联动社区单位、高校等多元载体,加强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平台的同频共振,共享资源、叠加优势、放大特色。” 上海市定海路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陈佳佳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搭好平台,发挥人大代表的职业特长和纽带作用,为做优科普服务、培养青少年科创素养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 周雪鸥
编辑 谷俊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0y2SDe2dXcLmiGkO2wN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