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上电

大学新生喜欢“学长老师”

《新闻晚报》 2003年10月25日

  校园新事
  电力学院老生当上助理辅导员
  大学新生喜欢“学长老师”
  记者 李征新闻晚报报道
  
  大二学生给大一学生当班级辅导员,本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无奈之举”,现在却已成为上海电力学院的“特色工程”。今年新学期开始时,上海电力学院选拔了10名大二同学担任大一新生的助理辅导员,一个多月下来,他们被证明“完全合格”,且很受新生欢迎。日前,记者在电力学院和几位助理辅导员及学校老师、新生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无奈之举成“特色”
  
  原基础学院“正宗”辅导员程娟告诉记者,助理辅导员制度是电力学院去年推出的。学院南汇校区地方偏僻,老师们上完课后大多坐班车返回城区,辅导员人很紧缺,因此南汇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成了学校的一个棘手难题。老师们想到了让老生管理新生,这样,新生辅导员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不过,想当一名“学生老师”并不容易,老生们必须各方面成绩出众,还要通过严格的面试,才能上岗。一个助理辅导员往往要带两个班级。他们当辅导员不仅很称职,而且还很受学生欢迎,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工程”。
  
  学生更喜“烦”学长
  
  和正规辅导员相比,助理辅导员和学生更容易相处。程娟老师认为,虽然许多正式辅导员比学生也大不了几岁,但他们之间总存在一条明显的“代沟”:学生心里总有“老师和学生是两类人”、“很多事情不方便沟通”的想法,总把自己定位成“被动者”,往往不得已时才会和老师交流。
  助理辅导员、信息控制系学生周承表示,学生辅导员则很少有这些问题,他所带班级的班干部每天都会主动与其联系,还不时通过手机短信和E-mail和他交流,具体事宜五花八门:宿舍抽烟问题、调换宿舍问题、打扑克影响同学休息问题、学生生病卧床问题……他因此感慨:“如果我是正式辅导员,也许他们反而不会这样‘烦我’了!”
  高职学院的一年级新生严理达告诉记者,在新生眼里,助理辅导员就像“比较有经验的班长”,他们之间没有传统师生之间多少存在的隔膜,相处非常融洽,“有时大家想到他们迟早会毕业离开大家的,就会感觉舍不得。”除了管理经验稍稍“幼稚”外,助理辅导员相比其他班级的正规辅导员并不逊色。
  
  做“新生头”锻炼人
  
  对助理辅导员来说,他们担任这一职务可以锻炼自己的管理才能、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时间一长,每个助理辅导员都会成功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这也证明他们完全有能力、有资格担任新生辅导员。
  助理辅导员、信息控制系学生吴琼告诉记者,她每次遇到难题,就会想起“要说服别人,就要先说服自己”,从而轻松解决。今年非典期间的某天晚上,一名学生忽然给她打来电话,说同寝室的另一名同学发起了高烧。本身也只是大三学生的吴琼这时心里也很害怕,但她想到了自己的责任,亲自把这名学生送到了校医务室,顺利经历了一次考验。好在后来这名同学经检查没有非典症状。
  由于助理辅导员还有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双向反馈的职能,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同时立足于两个角色——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学期开始时,周承和他同宿舍楼的所有同学必须搬迁到另一幢楼中,其中有一些是他所带班上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情绪比较激动。周承这时“忘记”了自己也是一名必须搬迁的学生,而“仅仅记得”自己是两个班级的管理者,很快就做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
  那么,辅导员编制不再紧张时,助理辅导员会被取消吗?当记者最后提出此问题时,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秋侠自豪地说,学校不但不会取消这一制度,还打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学校已经将这一制度视为教学特色保留项目。
  
  学生班主任在辅导新生学习计算机(照片)大学新生喜欢“学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