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6日),上海电力大学迎来了“特斯拉日”:300多名来自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员工,走进这所位于临港的高等学府,开启岗位专项技能培训。小布采访发现,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三分之一的录取率,高度匹配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其背后,是临港新片区校企携手,深度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决心。
特斯拉员工重回象牙塔
当日,特斯拉公司和上海电力大学签订产教融合协议,首期员工岗位专项技能提升培训班正式开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有六七千名员工,首批学员可谓优中选优:千人报名参加考试,遴选后仅有三分之一入围。重回校园的这批“幸运儿”,将拥有“双重身份”:既是特斯拉员工,又是上海电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学员。
他们将在上海电力大学优秀教师的指导下,深化系统学习电气、电子、机械、自动化、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充电人生,续航未来”。除常规课程外,培训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作业情况融入定制化课程,并特设校企联合毕业答辩环节,学员需要运用学习成果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学成后,他们将获得特斯拉和上海电力大学共同颁发的培训证书,并获得学分银行的学分,为未来进一步提升学历奠定基础。
一拍即合的深度合作
仅用10个月就建起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后产能持续提升,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从目前数千人的规模,到未来上万人、甚至几万人的规模,特斯拉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 特斯拉公司企业大学校长刘洋坦言,根据特斯拉自身的发展规划,未来特斯拉对于本地人才的需求将大增,全面覆盖充电桩、储能、自动化等领域。如何依托临港新片区高校集中的区位优势,探索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帮助特斯拉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和升级,这也是特斯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上海电力大学作为一所电力和能源特色鲜明的高校,其学科特色与特斯拉公司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因此,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黄冬梅透露,早在2019年5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上海电力大学预见到特斯拉对于本地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是非常旺盛,主动对接特斯拉,希望双方能够发挥校企各自的特色,共创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如今,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这一校企合作“开花结果”: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达成多项合作意向。除了此次开班的在职员工专项能力提升培训班,未来双方还将探索紧缺专业的订单式培养,并在联合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
“临港新片区是上海市产教融合核心区,身处其中,我们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做好产学研这篇大文章。” 黄冬梅介绍,2018年上海电力大学迁至浦东临港后,明确提出要更好地服务浦东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要为临港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
学校建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高校联盟、国家科技部技术转移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国家能源局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功能的上海能源电力科创分中心,并获上海唯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全国唯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试点。
上海电力大学发挥高校专业特色,与特斯拉公司等临港地区产业企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后和临港集团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并正在筹建集成电路学院。黄冬梅表示,该校将以与特斯拉公司的签约为新的起点,不断加强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进一步推进探索新途径、新方式、新机制,力求为临港乃至上海和全国的产教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文字:符佳
编辑:邹莹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eALMzrCXn-jgvFbzOP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