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推城市现代、宜居、安全的生活生产空间的发展,了解上海市桥下空间开发情况,7月3日,电信学院上海桥下空间实践队前往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参观交流学习。通过实地考查、技术讲解和互动交流,实践队学生近距离了解了企业的主要职能和管理模式,对上海市桥下空间的管理模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临港项目部运营部经理刘斌与经营合约部副经理陆裕家共同为实践队带来了一场内容详实、案例鲜活的分享交流会,并对团队精心撰写的项目企划书给予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
刘斌从政策规划与安全管控视角,系统解读了上海市桥下空间治理的创新实践。他指出,上海通过“功能复合化”策略,将桥下空间划分为公共活动基地、立体绿化系统、智慧停车网络三大功能区,实现空间价值与城市服务能力的双重提升。在开发规范上,上海构建了“结构-功能-风貌”三位一体标准体系,并运用BIM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安全模拟,确保桥梁本体与空间利用的动态平衡。
随后,陆裕家从市政、排水、绿化、环卫和照明这五个方面介绍了公司的“临港全要素智慧管养平台”,通过一体化平台对于城市的桥梁、道路、绿化、排水等进行可视化监管以确保管理的高效和及时处理突发情况,构建“感知-研判-处置”闭环体系,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全要素的“一图统管”与“一键响应”,让桥下空间从治理盲区转变为可量化、可预测、可控制的城市安全单元。
在互动交流环节,团队队员与公司成员围绕桥下空间安全治理的智能装备应用、技术攻关方向及创新发展趋势展开深入探讨,为城市“灰空间”的精细化改造提供新思路。通过临港全要素智慧管养平台,以数据驱动、智能运维、绿色安全为核心,让队员们触摸到了城市发展的脉搏。此次交流为桥下空间治理提供了“安全筑基、智能提效”的新思路,校企将共同推动巡检技术向城市更新领域延伸,助力“灰空间”转化为安全、生态、民生价值兼具的“城市金角”。
此次校企深度对话,是技术与实践的激情碰撞,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迭代升华。电信学子们以青春脚步丈量桥隧“隐秘角落”,运用专业知识为城市筑牢安全防线,在产学研协同中破解桥下空间改造的技术难题。
电信学院 李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