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深化产教融合 共育卓越工程师——能机学院赴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共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6月5日,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朱群志、党委副书记周婷、实验中心主任刘江、学生就业工作负责人高汕一行赴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开展专题交流。上海电气风电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季爱萍、工程服务分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袁江、工程服务分公司技术技改处处长李灿、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汤彬、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徐庆雯等热情接待并参与深度研讨。

此次交流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议题,旨在探索构建更紧密、更高效、更具前瞻性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能源电力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双方在回顾丰硕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就课程共建、实习实训、订单培养、师资共享及学生职业发展等关键领域展开务实讨论。

徐庆雯详细介绍上海电气集团的发展历程与卓越成就。自1902年创立以来,集团历经多个关键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海上风电领域,连续10年保持全国累计装机量第一的领先地位。集团布局全球,拥有27个制造基地、22个核心零部件基地及海外研发中心,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及北极圈项目。集团正致力于风电核心技术的深耕、多领域融合示范项目的打造,殷切期盼更多电力学子加入,共创绿色能源未来。

汤彬以学校企业导师的身份回顾了校企双方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特别提及了双方党支部共建及“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教学融合实践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汤彬表示,双方在实习就业精准对接、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等方面已建立了高效的合作机制,未来将持续推动学校科研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深度对接。

朱群志介绍学校获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背景、目标与实施方案。他指出,该项目旨在主动对接上海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深度转型。学院入选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作为改革先锋,积极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等新路径,以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问题。

季爱萍在讲话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表示大力支持,高度认同“工学交替”和强化实践环节的理念,认为这是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关键。她特别强调,集团期待通过更深入的合作,让学生更早、更全面地了解风电行业和企业的真实场景,减少就业认知偏差,提升人才留用率。双方就订单培养的具体模式、时间节点、课程嵌入等细节进行了初步探讨。

刘江介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与课程设计思路。他阐述了专业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平衡,以及在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的考量,提出了计划在现有《风能利用技术》课程基础上,增设“风电场运行与控制”“风电场电气设计”“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等方向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并探讨将上海电气风电的先进技术案例融入教学。

袁江结合一线工程服务经验,对课程优化方向表示高度认可。他强调现场运维和电气设计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加强这些模块的教学将极大提升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李灿从技术管理角度补充指出,强调设备原理的深入理解、故障处理的逻辑思维以及系统化知识结构等现场工程师的核心素养,并表示定制化的课程设计将有助于学生更快融入企业技术团队。

周婷介绍学校“双耦合”校企合作计划及现有订单培养的成功案例。她详细阐述了已有订单培养的合作模式,并分析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强调基于企业实际技术团队建设需求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订单培养的重要性。高汕围绕学生暑期实习与职业体验活动提出具体方案,提出通过企业参访、跟岗实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秋招前深度体验企业文化和岗位实际。

季爱萍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认知偏差问题需校企协同发力,通过更早、更深入的职业引导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对行业和企业的理性认知与认同感,降低后期流失率。她再次表达了对上海电力大学学子加盟的热烈欢迎,并对共同探索课程补充、多样化订单培养模式等充满期待。

本次交流成果丰硕,双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路径上达成高度共识。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将以此次交流为新的起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依托共建党支部的纽带作用,在课程体系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订单式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共育以及学生职业发展引导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更富实效的合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新标杆,为服务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和上海重点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上得来”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

能机学院 高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