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上电

《上海科技报》打造实践育人与文化传承融合新样本 上海电力大学主持人大赛暨第十四届校园电视台主持人选拔大赛举行

“各位观众,此刻我正站在郑和宝船的巨型模型前,六百多年前,正是这样的‘海上巨无霸’开启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5 月 20 日傍晚,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内,一位手持话筒的青年学子,化身特派记者,在 “明朝造船记特展” 区域侃侃而谈,生动的讲解配合着展馆内栩栩如生的航海模型,将观众瞬间带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当中国航海博物馆玻璃穹顶上的镁光灯与夕阳下最后一缕霞光融汇之时,2025年上海电力大学主持人大赛暨第十四届校园电视台主持人选拔大赛在此拉开帷幕。该校15位怀揣梦想的青年选手,在这个国家级文化地标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以话筒为桨、以语言为帆的“逐梦之旅”。

继海昌海洋公园专场、上海鲜花港专场后,作为文化育人校外基地的延伸,上海电力大学再次将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从校园搬到场馆,与中国航海博物馆、木槿校园携手联合打造了又一沉浸式育人场地。这不仅是校馆企三方在人才培养领域深度合作的一次探索,也是该校为实现文化与实践融合育人而打造的又一新样本。

本次大赛创新设置了“分赛道主持、沉浸式主持、才艺山海经、联合主持”四个环节,“新闻、访谈、综艺” 等传统赛道与创新环节“沉浸式主持”的联动融合,不仅全方位考察了选手们的专业素养与应变能力,更让选手们在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多元场景中挑战自我,展现出了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中,沉浸式主持环节令人眼前一亮。每位参赛选手化身航海博物馆奇妙夜的特派记者,穿梭于展馆内的 “明朝造船记特展” 与 “山海经特展” 之间,以第一人称视角,向观众实时播报所见所感。从龙骨搭建到船帆设计的精妙之处,鲛人传说与海上贸易之间的巧妙串联……选手们将郑和宝船模型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将神话传说与航海文化间的关联分析得绘声绘色……“这种沉浸式的主持体验,不仅考验着选手的语言表达与知识储备,更锻炼了他们在真实场景中的临场应变能力。”该校相关活动负责人表示,“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校依托社会文化资源,将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与美育教育的浸润功能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情境、真任务’中锤炼本领,也是落实‘五育并举’的生动探索”。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峰也分享道:博物馆丰富的展陈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平台,通过‘文物+教育+艺术’的跨界联动,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

“从‘校园小舞台’到‘社会大课堂’,希望通过‘馆校企’三方联动,构建起‘实践育人-文化浸润-创新赋能’的育人闭环体系。”该校党委副书记仰颐表示,未来学校将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将上电“精品”文化活动之一的主持人大赛打造成有底蕴、有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让“五育”在实践协同创新中真正落地生根。 

据悉,上海电力大学与中国航海博物馆、木槿校园已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中国航海博物馆将定期为该校学生提供文物讲解、策展实践等劳动教育岗位,木槿校园将持续支持学生文化创新项目的开展等。

原文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8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