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三进”,11月18日,我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在临港校区图文中心924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宋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克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梅鲜莅临指导。校党委办公室主任黄俊,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骨干教师代表参会。备课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张宗峰主持。

会议伊始,朱克勇传达了中央、上海市以及学校党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他强调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建议》,做到“五个讲清楚”,按照学校党委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工作方案提出的任务要求,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重点讲清楚“十四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新征程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以及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

会上启动成立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宋来为宣讲团成员代表颁发聘书。

在汇报交流环节,各教研室代表结合各自课程特点,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上接会议精神、下接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孙其宝老师围绕“为何融、融什么、如何融”三个方面,提出通过以“问”导学、以“例”释理、以“理”升华,将全会精神的主线、亮点与课程的知识点有机关联起来,进一步增强课程的政治性、鲜活性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李向上老师从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三个视角,对“十五五”规划的部分内容作了哲理的阐释,提出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伟大实践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伟大实践。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张海辉老师从认知层面、内容层面、内涵层面和方法层面对全会精神与课程相融合作了思考,提出既要注重会议内容的融入又要注重会议精神的融入,实现从理念阐释到行动引导的有效转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赵静涛老师从目标同向、内容同源、方法同频三个融入逻辑,提出要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时与势,在“怎么融”上创新教学方法、在“讲透彻”上凝聚思想共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陈宝云老师通过设置专题来梳理历史脉络、设计案例来进行对比教学、融入实践以体验内化价值,提出全会是提供理解历史进程的金钥匙、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的压舱石,赋予思政课程以时代生命力。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高波老师结合课程特点,从宣讲方法、宣讲技巧、宣讲注意事项和宣讲纪律四个方面汇报了对形势与政策宣讲的思考,提出要讲好“十四五”成就、讲好“十五五”愿景,完整准确地传达好全会精神。

在专家点评指导环节,曹东勃提出要将全会精神和重大意义融入课堂授课内容,讲清楚全会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注重经史互参、史论结合,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突出专业学科特色,用身边榜样和先进楷模的成长发展经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梅鲜提出要把握全会所彰显的确定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并结合五门思政课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了全会精神融入具体课程的方式和融入的重点,提供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

宋来在总结讲话中对各教研室的认真准备与深入思考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及时、生动、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政治性极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融入工作的重大意义。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全面精准把握,确保融入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把握全会精神要“准”与“深”,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把道理讲透彻、讲明白。三要注重方式方法,提升融入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把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结合起来,把理论阐释与现实关切结合起来。只有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和“见人、见事、见真情”,才能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讲深、讲透、讲活。四要强化理论研究,夯实融入教学的学理支撑。要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将研究成果及时反哺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为新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切实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教学、科研与铸魂育人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为我校建设能源电力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